0

中老年心理健康 心理因素会导致疾病复发吗优秀20篇

浏览

5300

文章

79

篇1: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全文共 727 字

+ 加入清单

老年人晚年会患有老年疾病,一般患有老年疾病之后没有陪伴就会发生一些抑郁症。有关的研究是这样的,人类65%-90%的疾病都与心理上的压抑感有关。在相关的统计之中。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老年人而言,老化情绪是形成心理压抑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小编就来重点介绍一下有关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因素有哪些方面的知识。

老化情绪是老年人对各种事物变化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神经反应,这种反应因人而异,表现复杂多变,严重干扰和损害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防病能力,影响神经、免疫、内分泌及其他各系统的功能,从而加速衰老和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大致有三个方面。

1、精神创伤:

老人退休后,会面临各种无法回避的变故,如老伴、老友去世,身体衰老、健康每况愈下等。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疗效有重要的影响,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将有损健康。

2、衰老和疾病:

人到60岁以后,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体力和记忆力都会逐步下降。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并且带来一些身体不适和痛苦。尤其是高龄老人,甚至担心“死亡将至”而胡乱求医用药。在衰老的基础上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忧愁、烦恼、恐惧心理。

3、环境变化:

最多见的是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以及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老年人对此往往不易适应,从而加速了衰老过程。

如果你对老年人如何保持乐观心态?老人情绪激动影响胃消化吗?老年人情绪容易激动对健康有影响吗?老年人情绪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老年人有哪些情绪变化?老人烦心事处理技巧?等有关老人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老人情绪调节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化妆品能导致哪些健康疾病

全文共 1974 字

+ 加入清单

化妆品中有哪些有害成分?化妆品导致健康事件频频发生,人们纷纷投奔向高档化妆品。使用这些高档化妆品就一定只对皮肤有好处吗?事情却没这么简单。化妆品能导致哪些健康疾病呢?这个问题就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就让的小编和你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定义: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是指由接触化妆品而引起的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诊断原则:有明确的化妆品接触史,并根据发病部位,皮疹形态,必要时进行皮肤斑贴试验进行综合分析而诊断,但需要排除非化妆品引起之接触性皮炎。

处理原则:及时清除皮肤上存留的化妆品;停用引起病变或可疑引起病变的化妆品;按皮炎-湿疹的治疗原则对症治疗。

特别提示:接触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之一,诊断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时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病变。

二、化妆品光感性皮炎

定义:化妆品光感性皮炎,是指使用化妆品后,又经过光照而引起的皮肤炎症性改变,它是化妆品中的光感物质引起的皮肤粘膜的光毒反应或光变应反应。

诊断原则:有明确的化妆品接触史,又经过光照而在相应部位出现光感性皮炎。

诊断标准:有明确的化妆品接触史和光照史。皮损主要发生于曾使用化妆品后的光照部位。皮损形态多样,可出现红斑、丘疹、小水疱。自觉症状瘙痒;慢性皮损可呈浸润、增厚、苔癣化等。发生在口唇粘膜时可表现为肿胀、干裂、渗出等,下唇发病多见或较重。病程可迁延,停用化妆品后仍可有皮疹发生,再接触光敏物质后可再发病。

处理原则:及时清除皮肤上存留的化妆品。停止使用致病的化妆品,避免光照。

三、化妆品痤疮

定义:化妆品痤疮,是指由化妆品引起的面部痤疮样皮疹。

诊断原则:有明确的化妆品接触史,在接触部位出现与毛孔一致的黑头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等。

诊断标准:发病前有明确的化妆品接触史。皮损仅局限于接触化妆品的部位。化妆品痤疮一般表现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等。若原先已有寻常痤疮存在,则症状会明显加重。停用可疑化妆品后,痤疮样皮损可明显改善或消退。

处理原则:停用一切可疑的化妆品。清除面部所残留的化妆品,保持清洁卫生。按消炎、抗菌和角质溶解等原则对症处理。

特别提示:化妆品痤疮主要因劣质油性或粉质化妆品填塞毛孔导致皮脂排泄障碍而形成黑头粉刺及炎症丘疹或继发感染形成脓疱性损害,与化妆品的质量(如含有不纯的凡士林、卤素等化学物质)及选用或使用化妆品不当有关。

四、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

定义: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是指应用化妆品引起的皮肤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等。

诊断原则:有明确的化妆品接触史,在接触部位发生皮肤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或继发于皮肤炎症之后发生上述病变。

诊断标准:有明确的化妆品接触史。皮肤色素异常发生在接触化妆品的部位。面部色素异常可在较长时间使用某种化妆品后直接发生或在日晒后发生,或继发于皮肤炎症之后。化妆品皮肤色素改变可表现为青黑色不均匀的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斑,且常伴有面部皮肤过早老化现象,可因某些化妆品直接作用造成,亦可因应用含有感光物质的化妆品经日晒后发生,或继发于化妆品皮炎之后。

处理原则:停用所有可疑的化妆品;避免日晒;按一般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皮肤病治疗原则进行治疗。

特别提示:化妆品色素异常多因化妆品直接染色或刺激皮肤色素增生造成,亦可继发于化妆品皮炎或化妆品光感性皮炎后。化妆品中含有不纯的石油分馏产品、某些染料及感光的香料等均可引起皮肤色素异常。

五、化妆品甲损害

定义:化妆品甲损害,是指应用甲化妆品所致的甲本身及甲周围组织的病变。

诊断原则:有明确的甲化妆品接触史,在甲及甲周发生病变,停用化妆品后可逐渐恢复正常。

诊断标准:化妆品甲损害必须是在应用甲化妆品如甲油、染料、甲清洁剂等之后发生。化妆品甲损害表现为甲板变形、软化剥离、脆裂、失去光泽,有时也可伴有甲周皮炎症状,如皮肤红肿甚至化脓、破溃,自觉疼痛。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甲损害,如真菌、球菌、物理损伤、营养性甲改变等。停用化妆品后,甲可逐渐恢复正常,甲周皮炎不再复发。

处理原则:停用甲化妆品;清除甲及甲周残留的化妆品;按一般甲损伤及甲周皮炎对症治疗。

特别提示:化妆品甲损害常见下列病变:由清洁甲板的有机溶剂引起的,如甲失去光泽、变脆、变形、纵裂等;由纤维型胶引起的勺状甲、甲沟炎;由染料等引起的甲周围皮炎等。

六、化妆品毛发损害

定义:化妆品毛发损害,是指应用化妆品后引起的毛发损伤。

诊断原则:有明确的毛发化妆品接触史,使用化妆品后发生毛发损害,停用化妆品后可以逐渐恢复正常。

诊断标准:化妆品毛发损害必须有发用化妆品接触史,如洗发护发剂、发乳、发胶、染发剂、生发水、描眉笔、眉胶、睫毛油等。在使用上述化妆品后出现毛发脱色、变脆、分叉、断裂、脱落、失去光泽、变形等病变。停止使用毛发化妆品后可逐渐恢复正常。

处理原则:停用原来使用的毛发化妆品;清洁毛发,除去残留化妆品;可做一般的护发处理,不需特别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老年要正视生活嬗变 怎么才能算心理健康

全文共 2592 字

+ 加入清单

怎么才能算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要求内外兼顾,对外,要人际关系良好,行为符合外界的规范,又能满足自己心理需要,才是心理健康人的特质。

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有目标,但目标不要太完美;既要积极进取,又要证实客观现实;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准则。

心理健康并不是心理平衡。心理健康并非平衡与适应状态,而是处于两级的中间位置。

通常人们把适应理解成对周围环境的顺从,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但这并不是心理健康。

因为如果“平衡”就是健康,那么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内心就很平衡,因为他不会有挫折感,也没有冲突。这样的人健康不健康?如果说“适应”就是健康,那么现在社会上的人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左右逢源,上下讨好,这种人算不算健康?上述两种人也未必快乐,其心理也未必正常。

每个人都渴望时时注意,事事顺心,但事实上“生活有苦也有甜”。当面对认识固有的烦恼和时代变革带来的种种困惑,面对疾病的纠缠、追求的失落、奋斗的挫折、情感的伤害、学习的压力等等困扰时,不良的情绪体验油然而生。

如果对不良情绪不能正确对待,不加以及时调节疏导与释放,就会影响人的工作、学习和正常生活,继而导致身心疾病,危及人的健康。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因为心理健康不是说没有遭受挫折,么有冲突,没有痛苦,而是能够有效地进行调整,并在这种状态下保持良好的效率。

从心理角度来说,人的情绪总有一种处于平衡状态的需求。当心理平衡时,人就会感到心情愉快,精力充沛,信心百倍。而当心理失调,则会令人情绪多变,喜怒无常。人们疾病的第一致病因素是心理和精神因素,因此人们遇事不可片面、偏激。

心理失调时,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来维持心理的平衡

(1)增强适应能力

要努力调整自我,增强适应能力,学会对各种现象作出客观的分析,正确判断。在生活中遇到矛盾不退缩、不逃避、不忧愁、不沮丧,一定要鼓起“迎着困难上”的勇气,把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看做是磨砺意志、增长才干的一种“财富”,而不是把它当做负担。

常说的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增加自己的宽容度也很重要。加重自身的“得意”砝码,应该说是一种更有效的办法。人生各方面的“得意”,加婚姻的美满、身体的健康、事业的成功、子女的出息、财产的富裕、友人的情谊等,你拥有越重的“砝码”,你就能平衡越大的失意。

(2)注意调节情绪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情绪倾诉愉快时,代谢都处于平衡的协调状态,体内的免疫活性物分泌增多,抗病能力增强。不良情绪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甚至癌症的发生。要善于条件情绪,正确对待发生的心理冲突,做到胸怀坦荡,乐观开朗,温和乐观,心静安宁。

(3)善于解脱

人生征途上常是顺境与逆境交替,失败与成功并存,欢乐与困恼同在。要做到遇事想得开,不钻牛角尖,身处逆境时进行自我安慰、自我解脱。

遭遇受到挫折、不幸或失败,沮丧万分,一时想不开,为尽快获得心理的平衡,有必要来寻找几条理由,为自己的遭遇作合理的解释,这叫自我安慰,对缓和一时的思想扭结是有效的;但不可经常使用,最根本的还是采取积极的调节措施。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理解、尊重他人,真诚相待,“以心换心”。理解与宽容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两大法宝。相互关系能促进心理健康,助人为乐是美德。要善于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的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帮助。

当一个遇到挫折、压力的时候,首先要学会自我调节,建立起完善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果通过换位思考,多层次、多角度思考,仍然无法排解郁闷的情绪,就应寻找亲人朋友的帮助,以倾诉的过程缓解压力。

换句话说,是吧自身的包袱让别人分担一些,从而起到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

(5)采用科学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节奏

调节好饮食会滋养心情。早餐一定要吃,尽可能食用牛奶、蛋、水果,以补充自己的蛋白质与钙质的摄取量,以增强耐力与意志力。经常不吃早餐的人,不但无精打采,而且意志力也比较薄弱。

注重养心和养肝,可以多喝玫瑰花茶或菊花茶、莲子茶,因为它们有清肝解郁的作用,长期和对抑郁很有帮助。多吃莲藕、莲子、小麦、甘草、红枣、龙眼干等,这些都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对抑制焦虑、抑郁都很有帮助。

核桃、鱼类等含有较多的磷质,对养脑会很有助益。另外要做到起居有常、睡眠充足、劳逸结合,学会在繁忙中求得休息。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工作之余养花植树、欣赏音乐、练习书法、绘画、打球、练太极拳、登山等,可以怡人情志,调和气血,利于健康。还有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强抗病能力。

生活单调是许多冠心病形成的原因之一,对调节不良情绪、心理失衡方面也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应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着对于提高身体素质,防止积劳成疾、调节心理平衡也极其重要。

(6)及时宣泄不良情绪

当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出现悲伤、愤怒、怨恨等情绪时,要用于在亲友面前倾诉,作合理的宣泄;不要自己生闷气,把不良心情压抑在内心,而应当学会倾诉。

每个人的周围总会有几个知心朋友,当产生不良情绪时,朋友们聚一聚,一壶清茶,一杯咖啡,就是论事倾诉一番,把自己积郁的消极情绪倾诉出来,以便得到别人的同情、开导和安慰。

美国有关专家研究认为:“一个人如果有朋友圈子,就能长寿20年”。可见朋友对一个人生活的重要性。现实生活中宣泄的方法很多,人与人因个体差异和所处环境、条件各异,采用宣泄的方式也不同。

从小小的一声叹气,到大声痛哭、疾呼、怒吼,以及打球、散步、聊天等,都可以起到宣泄的作用。哭是人类一种本能,是人的不愉快情绪的直接外站流露。现实生活中除了过度激动外,哭总是由不愉快引起的。

因此从医学角度讲,短时间内的痛苦是释放不良情绪最好方法,是心理保健的有效措施。

因为人在情感激动时流出的泪会产生高浓度的蛋白质,它可以减轻乃至消除人的压抑情绪。有关专家对此进行研究,其结果表面健康男女哭的比有病者哭的多。

不过,只是在内心受到委屈和不幸到极大程度时才哭,如果遇到事情就哭,时时哭哭啼啼,事事悲悲切切去,反而会加重不良情绪体验。“喜怒哀乐,人之常情”,生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上,谁人不曾遇到过生气别扭、令人气愤发怒的事情呢?而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生气、盛怒而亡者。

俗话说“一碗饭填不饱肚子,一口气能把人撑死”。历史上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在恼恨暴怒之下,口吐鲜血而亡。所以,我们遇事不生气。气出病来,谁来替?谁得意?

对引起心理失衡的问题,选择恰当处理方式给予解决,为最佳的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老年疾病自测保健康

全文共 863 字

+ 加入清单

胸闷气喘如果在安静的状态下总感到胸闷、胸堵或心悸怔忡,胸中突然蹦一下或停一下,或在上楼(3~5层)以后心跳气喘半小时左右,有时还可能心脏停跳(即期外收缩),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心脏。

食欲改变因疲劳或感冒偶尔一两顿饭不想吃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超过一星期就应警惕了,胃部及消化系统其他器官(肝、肠)的肿瘤通常有这些症状。有一种进食发噎的现象更应注意,如果总是发噎,并且愈来愈重,这种情况可能是食道肿瘤的征兆,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排便异常正常人都有一定的大便习惯,中老年人如果两个月内排便的习惯发生了变化,时而便秘,时而腹泻,时而两三天才排一次便,有时却一天两三次或更多地排便,这是肠道功能紊乱的最早征象,必须进行检查。因大肠及直肠肿瘤,在早期就常有这类症状。

无端出血不该见血的地方,如果突然出血,要引起警惕,例如痰、粪便、尿、鼻涕中,不论是血丝、血点、血块,都应警惕。老年人痰中带血,大多是肺部肿瘤的最早症状。

头晕头痛如果清晨醒来,头脑仍是昏昏沉沉,头晕头痛,有可能是高血压或脑动脉开始硬化的迹象。

四肢发麻凡是长期高血压的患者,如平白无故四肢发麻,有时甚至手脚大片麻木,有时则有犹如昆虫在四肢爬行的痒麻感,再加上头痛头晕,这些都是中风的前兆,必须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脑卒中(中风)的发生。

连续咳嗽平时无任何呼吸系统疾病也没感冒的中老年人,如果忽然经常咳嗽,就必须去做胸部检查。因为这种咳嗽有时是肺癌的最早信号,尤其是干咳,咳不出多少痰者,这是深部的支气管受到刺激的结果。

日渐消瘦这里指的是没有明显原因而日渐消瘦,有时在一两个月内体重减轻六七公斤或十来公斤。这种进行性的消瘦,大都表明体内有消耗性的疾病,对中老年人来说,主要是肿瘤的可能性较大。

口腔白斑是一种口腔黏膜角化病变,末期可有恶化趋势,它是口腔内常见的癌前病变之一,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白斑常发生于口腔内颊部、舌背及硬腭等部位。

排尿异常对男性中老年人来说,如果忽然出现尿频、尿急,每次排尿总像是没有排尽的感觉,这种情况有可能是男性的前列腺肥大或前列腺肿瘤在压迫尿道。需及时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导致磨牙的因素 治疗磨牙要心理和药物治疗双管齐下

全文共 1935 字

+ 加入清单

当你在和另一个睡觉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身边的这个人在夜里会不自觉的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其实这就是磨牙的声音,声音会时大时小,有时还会不定时的出现,为什么有些人睡觉会有磨牙的习惯,而这种情况一般会出现在小宝宝的声音,在他们长牙的期间就会出现,可是除了儿童以外,就连一些成年人晚上睡觉还会有磨牙的习惯,这到底是为什么,到底什么因素导致有磨牙的现象,磨牙应该怎样治疗。和本网一起来看看吧。

1、牙齿咬合因素

咬合关系不协调被认为是磨牙症的一个主要因素,包括错牙合、缺牙、牙齿缺损或过长、单侧咀嚼等。正中牙合或侧向牙合早接触是最常见的磨牙症始动因素。在换牙期,大部分儿童由于咬合关系不协调,接触高点致使上下牙齿不能很好地吻合,于是患者常会出现一种下意识的意念,想使多数的牙齿紧密接触,在熟睡中这种白天的意念就会变成咀嚼肌痉挛和收缩而引发夜间磨牙。

2、神经因素

研究认为,夜磨牙症是睡眠障碍中的一种表现,它的出现和睡眠中的轻度觉醒异常有关。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化学方面的研究显示,磨牙症的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信息传递的介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异常改变有关。

3、精神心理因素

精神紧张是导致磨牙症的原因之一,情绪紧张、过度疲劳、思想有压力或儿童白天玩得过于兴奋或过度紧张等往往会造成晚上不能平静入睡,即入睡后虽然大脑皮质的大部分处于抑制状态,但仍有一部分处于兴奋状态,致使咀嚼肌收缩而发生磨牙。磨牙症患者常有焦虑、心理不成熟等特征,且焦虑程度越高,磨牙症的发生频率越高。

4、全身因素

肠道寄生虫感染、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不平衡、过敏性疾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尿酸增多症、甲亢、膀胱应激症等都有可能引起磨牙症。当儿童积食、消化不良,使胃肠道内的细菌所分泌的毒素吸收后刺激到大脑皮层,使其兴奋或抑制过程失调,造成夜磨牙。

5、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儿童期的磨牙症往往持续存在,遗传因素不可忽视。

磨牙应该如何治疗?

1、心理和行为学治疗

(1)心理治疗确实有精神心理因素的作用,使颌骨肌肉张力过度。消除紧张情绪,解除不必要的顾虑,合理安排工作。必要时口服安定片(有依赖性)。

(2)减轻大脑兴奋睡前休息放松、做适当的体操、避免兴奋性食品和吸烟、改善睡眠环境等有利于减轻大脑的兴奋状态。调动患者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的心理作用来减轻牙的发生。作用很小。

(3)肌肉松弛疗法颌骨肌肉过分紧张是引起磨牙症的原因之一,治疗中解除肌肉过度紧张是控制磨牙症的必要手段。常用的方法有:肌肉松弛仪的应用;体疗,进行咀嚼肌的生理功能训练;按摩;视听暗示等方法。作用很小。

2、生物反馈疗法

(1)睡眠中唤醒刺激通过生物反馈,使患者在磨牙发生时被声音等电信号惊醒从而暂时停止磨牙。有学者对嘴唇进行暂时性的传入电刺激,结果对控制磨牙症有效。但这种方法干扰了患者和同居人的睡眠、效果不长期。

(2)味觉生物反馈有学者将有令人厌恶味道但安全的液体密封置入胶囊中,将其配戴与患者的上下颌后牙之间的舒适位置上,当患者磨牙时,胶囊中的液体会挤出到达口腔,恶劣的味道产生的强烈刺激通过生物反馈机制产生作用,使磨牙动作停止。

3、牙齿咬合的治疗

(1)调整牙齿的咬合关系通过调磨少量牙体组织,去除咬合干扰,建立咬合平衡关系,以达到牙颌、咀嚼肌、颞下颌关节三者间的生理平衡,消除磨牙症。对于有牙合畸形的患者先进行正畸或进行修复。纠正单侧咀嚼、咬铅笔、常嚼口香糖等不良习惯。

(2)咬合板的使用制作一个牙垫,晚上睡前戴在牙齿上,早晨取下,缓解肌肉紧张。目前最容易被医师和患者接受,防止牙磨损效果明显但并不能治疗磨牙症。

4、药物治疗

(1)肉毒杆菌毒素主要着眼点是试图调整牙颌面运动障碍和肌肉张力失常。局部使用肉毒杆菌毒素(BTX)对治疗运动障碍有效。将BTX注射入常年磨牙患者的两侧嚼肌中,结果多数患者在注射后立刻至4周内开始停止牙齿磨动,但也有患者出现吞咽困难。

(2)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使用L-多巴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可明显减轻磨牙者的磨牙次数,但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失眠、心律失常、精神病发作等。只在对磨牙症进行药物治疗时其他治疗无效时才可考虑。

(3)其他药物治疗针对肠道寄生虫感染、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不平衡、过敏、维生素D缺乏、儿童积食、消化不良等疾病给予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以去除引起磨牙的可能原因。

总结:以上就是一些宝宝会出现磨牙情况的因素,特别是在宝宝的长牙期间若是出现磨牙的现象就要给他们从小要重视,可是有些还是遗传的因素这些不可忽视。可若是成年人一直有磨牙的习惯,也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因为这件看似比较小的事情,其实对身体也有一定的危害,要找出病因才能从根本来解决磨牙的情况,否则当你和心仪的另一伴睡在一起的时候这种小事会影响到别人对你的感受,那就得不偿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心理健康 3个方法帮你摆脱心理疾病

全文共 2293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缺乏激情,对于新事物的接触和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大降低了,甚至在心理上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心理早衰?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心理早衰该怎么办

第一、应该保持合适的欲望,时刻保持快乐积极的心态

生活是否快乐,其实完全是由自己做主的。有人说有钱就快乐,事实上很多有钱人生活得并不愉快,到处充满了利益纷争,生活烦恼并不比穷人的少。生活上并不富裕,但是却可以时刻的保持满足、快乐心态的人也大有人在。外国一名流浪汉,寒冷的冬天里一样无家可归,没有多余御寒衣物的他依然将身上的厚衣服给了自己的宠物狗,他的生活并不好过,但是依然保持了一颗快乐的心,生活于他而言并不是痛苦的,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态。

第二、多参加体育活动

适量的运动是缓解心理压力和疲劳很好的方法,运动可以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兴奋性、均衡性和灵活性。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每周至少运动5次,跑步、游泳、骑车、健身操、瑜伽、散步、打球等均是不错的锻炼方法。

第三、多跟亲人朋友主动联络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跟世界上任意角落的人联系,但是却也让我们少了很多面对面交流机会。工作的时候,电脑、网络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即使对方只是坐在你的对面,依然习惯的在网络上交流。朋友、亲人更是可以直接网络上见面联系,家门都不用出,长期习惯这样的交流方式会让我们不懂得如何正确的与人交流。

多跟朋友、亲人面对面的交流不但是维系增进感情的方式,更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多点回家,跟爸妈家长里短,周末、假期多主动打电话问候朋友,相约到户外活动一下,呼吸新鲜的空气,或者到咖啡厅里坐一坐、聊一聊等,比你一整天窝在家里不动更加的放松。

这种“心理早衰”的现象和症状是循序渐进的,人的情绪没有高潮的变现,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生活不如意导致心理烦躁,然后种种结果的循环导致心理早衰,所以,对于那些长期工作在电脑面前的人群,一定要学会调节自身,否则人未老心已衰可就悲剧了。

心理疾病主要类型

心理疾病是很普遍的,只不过存在着程度区别而已,而且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愈发脱离其自然属性,污染、生活快节奏、紧张、信息量空前巨大、社会关系复杂、作息方式变化、消费取向差异、在公平的理念下不公平的事实拉大、溺爱等,都使心理疾病逐渐增多并恶化。心理疾病种类很多,表现各异,而且有可能出现更多的以前都没有注意到,或已经合理化(不认为是心理疾病)。随着时代变化新发现的心理疾病也不少。

心理疾病学术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可根据不同的标准或其严重程度分类,可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

详细分类针对患者的年龄结构和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咨询、治疗重点,心理疾病按照以下方式分类:

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拔毛癖、多动症、习惯性尿裤、屎裤(儿童遗便症)、夜尿症、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口吃、言语技能发育障碍、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儿童抽动症、儿童退缩行为、Asperger综合征、Heller综合征(婴儿痴呆)、Rett综合征、品行障碍、儿童选择性缄默、偏食、咬指甲、异食癖,以及一些具有儿童特点的儿童性别偏差(包括儿童异装癖)、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恐怖症、儿童情绪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青少年常见心理疾病

考试综合症、严格管束引发的反抗性焦虑症、恐怖症、学习逃避症、癔病、强迫性神经症、师生恋(单相思)、恋爱挫折综合征、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网络综合症等。

成年人常见心理问题

工作适应疾病:过度成就压力、物质金钱关系不当(如致富后的空虚症、吝啬癖等)。

职业性心理疾病:教师的精神障碍、单调作业产生的心理障碍、噪音和心理疾病、夜班和心理问题、高温作业的神经心理影响。

性心理疾病:花痴(色情狂)、露阴癖、窥阴癖、窥淫癖、异装癖、自恋癖、性厌恶、恋物癖、阳痿、早泄、过度手淫等。针对中老年的:更年期精神病、更年期综合征、痴呆、阿尔采莫氏病、老年期谵妄、退离休综合症。

除此之外,可按照疾病的性质和发生原因划分

不良习惯及嗜好:偷窃癖、纵火狂、神经性呕吐、物质依赖、洁癖。

神经症:神经衰弱、焦虑症、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癔病(癔症)、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

生理心理疾病

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化障碍、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心脏神经症、胃肠神经症、肥胖症、神经性厌食症、经前综合症。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阿尔采莫氏病、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多发梗死性痴呆、皮质下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皮质和皮质下混合性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Huntington病所致精神障碍、肝豆状核变病(Wilson氏病)所致精神障碍、麻痹性痴呆(大脑神经梅毒所致精神障碍)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脑囊虫病所致精神障碍、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颅内肿瘤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

症状性(器质性)精神病:生理疾病和心理的关系、传染病和心理疾病、药物引起的精神障碍、酒精中毒、中毒性精神障碍、肝脑综合征、肺脑综合征、尿毒症所致精神障碍、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所致精神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精神障碍、营养代谢疾病所致精神障碍、风湿性感染所致精神障碍、伤寒所致精神障碍、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精神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

心因性心理(精神)障碍:适应性障碍、反应性精神病、感应性精神病、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气功偏差)、恐缩症(缩阴症)、迷信引起的精神障碍、忧郁症、病态怀旧心理。

人格障碍

精神病和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

偏执性精神病

医源性精神病、旅途精神病

周期性精神病

家庭因素引发的精神障碍:丧偶综合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老年心理健康 心理因素会导致疾病

全文共 2101 字

+ 加入清单

一、心理因素导致疾病

中医一开始就把精神心理因素列入导致疾病原因,一方面强调外邪入侵体内而致病,另一方面也不忽视“七情致伤”、“病从心生”。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又因心脏为五脏六腑之首,所以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中任何情感失调,都可伤及心脏,而心伤则会联动其他脏腑功能失调。

心理因素、情绪状态既可致病,也可加重已有病情。我们常听说某某在医院检查确诊癌症晚期后,几天、几星期甚至一个月就命归黄泉了。

其实到检查出癌症时为止,病症已经在体内和平共处了几年、几十年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十几年能正常生活、工作,而一旦知道自己患了癌症就立即倒下了呢?

这正是心理因素对健康影响的集中体现。一听说自己也患上了癌症,就立即联想到自己在劫难逃,于是精神崩溃,陷入绝望之中。

一时间对死的恐惧,对生的留恋,对亲朋好友的牵挂,对未了的事业的遗憾一齐袭来。在这种高强度的心理压力之下,身体的各种机能急剧减弱,对疾病的抵抗力大大降低,癌症便如一名猛将入无人之境,势不可挡,急剧发展,导致悲剧迅速发生。

一家医院对患者进行了随机研究,65%的发病原因与社会逆境有关。诸如事业失败、婚姻受挫、蒙受屈辱、职位下降、财物被盗,经济困难、突然离退休、人际关系紧张,等等。

还有一家医院调查发现,在500名胃肠道患者中,由于心理因素、情绪状态引起的竟高达74%。

其实所有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只是密切程度不同而已,情绪低落、精神萎靡的患者与积极乐观、精神饱满的患者想比,其病愈的时间要慢得多。所以说,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中老年心理疾患的成因

(一)生理成因

人到50岁左右,脏器、神经等生理功能衰退明显,免疫功能降低,大脑功能在某些方面开始衰退,从而感知功能下降。

在这期间,如果注意增加营养,加强锻炼,改善情绪环境,症状即可减轻。

(二)人格原因

大多数抑郁症都有人格缺陷,主要为焦虑型。这种人办事认真、工作负责,在青年时期,由于其生理机能很强,生理内在冲动冲破了各种易产生抑郁症的情绪。

进入中年以后,由于生理功能减退,“冲动机能”降低,焦虑型的人格缺陷开始显露。同样,人格健康的人在诸多愁事、烦事、不平衡面前,能够“想得开”,具有顺其自然的胸怀,所以不至于的抑郁症。

(三)社会原因

近几年呢来,中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共同点比较明显,后顾之忧过重是产生抑郁的主要原因,在具体的环境中各自有不尽相同的难处,如子女升学、家庭不和、升迁受阻、待遇不平等之类,其中任何一类矛盾都有引发抑郁症的可能。

当某个人长期受压抑,产生了沉重的压抑情绪之后,当一个困扰长期无法解决的时候,就构成了致病诱因,于是就抑郁成病。

(四)如何预防保健

不健全的人格、衰退的生理状态、复杂的社会环境背景等都是形成抑郁的内外条件,任何一种条件都有可能造成一个抑郁症患者;但三种条件都存在不一定必得抑郁症。

抑郁症的产生是在长期不良情绪的干扰下,心理甚至生理机能出现了变化,形成了一个病态期或者叫“抑郁预备期”在此期间情绪不稳定,一般为郁郁寡欢、急躁、多疑、感情脆弱。

这个阶段如果不遇强烈或长久积累的郁闷得到了缓解,就不会患抑郁症,甚至一生不患抑郁症;如果遇到致病诱因,此刻则一触即发,成为抑郁症。所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保持中老年人心理健康最主要的途径。

1、自我发现,自我调节

抑郁症作为一种心理障碍,在前期即有种种症状出现,一般本身都会有自我察觉。比如:莫名其妙的烦恼、急躁、郁闷等。发现这些症状就要用感知战胜症状,不用药物甚至不经治疗也可以顶过去。

在有双重人格的状态下的人,他们即有内向、循规蹈矩的一面,也有健谈开朗的一面。

他们对自我症状有自知力,通过帮助他分析原因,鼓励他对困难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敢于迎接生活的挑战;或他在工作之余又能从事其他工作,收入增加了,生活提高了,精神世界充实了,生活变得快乐而有意义,从而消除抑郁的困扰。

2、定时进行心理保健咨询

抑郁症的原因很多,除了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因素外,还有生理及不良嗜好的因素,故而通过生理、心理的科学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要做到诊断准确、诊断及时、对症下药,就必须与相应的心理保健工作机构和相应的治疗中心相连接,以消除投医无门的尴尬;同时保证患者能够及时地被发现,得到最佳时间治疗,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改变环境因素,减少发病概率

一个国家的社会环境,以及国家政策、法律、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等一系列问题都关系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目标和利益,都与心理健康相关联。

每个人都适应是不可能的,有多少不适者,就有多少产生精神障碍的可能。

所以我们要首先努力改造自己,主动适应社会,为社会尽职尽责,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除社会大环境外,家庭、团体、工作单位这些小环境也很重要。

领导要从关心事业,关心员工生活和工作的角度出发,营造公平合理的管理、竞争机制;保障员工有良好的工作学习条件,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综合因素改善了,精神障碍的发病概率就缩小了。

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老年是社会的脊梁、家庭的支柱。社会的关注、关爱,以及健全的心理保健工作机构的辅导,是保证中老年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哪些因素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

全文共 110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希望老年人过得很幸福,老年人应该保持健康的心态,这样对生活会充满乐趣,但是很多的老年人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变化,这样会影响到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影响到老年人的身体心理,老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老人生活质量。那么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你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编就来为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大致有三个方面:

1、衰老和疾病

人到60岁以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体力和记忆力都会逐步下降。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并且带来一些身体的不适和痛苦。尤其是高龄老人,甚至会出现因担心“死亡将至”而胡乱求医用药的情况。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忧愁、烦恼、恐惧心理。

2、精神创伤

老人退休后,会面临各种无法回避的变故,如老伴、老友去世,身体衰老、健康状态每况愈下等。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疗效有重要影响,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将有损健康。

3、环境变化

最多见的是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以及社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老年人对此往往不易适应,从而加速了衰老过程。

俗话说,老小老小,越老越小。老人真像这句话所说,变得像小孩一样任性、固执、暴怒和健忘。

那么,怎样才能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呢?

第一,心胸豁达,知足常乐。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长寿老人往往都性格开朗,处事热情,善解人意,他们与世无争,感到自己生活很充实,对现状很满足。

第二,面对现实,走出误区。

老年人应端正心态,接受现实,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对生活抱有积极态度,自己关心自己,宽慰自己,设法保持心理平衡。

第三,培养多种兴趣爱好。

老年人应积极而适量地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练书法、听音乐、观戏剧、绘画、养花、集邮等)。人老了,空闲时间多了,老年人可借此多学一些东西,做到与众同乐,喜当“顽童”。

第四,结交知音(包括青少年朋友、异性朋友),经常谈心。

老年人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常在知音好友中宣泄郁闷,互相安慰,交流怀古。这样有助于心情舒畅,对保持心理平衡有重要作用。

温馨提示,希望老年人注意自己的心理变化,要注意生活中的一些调解事项,注意合理的进行护理有效地增强体质,而且也要注意营养搭配,避免造成老年人生活不顺利,要培养多种爱好,而且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条件,有效地缓解心理。

如果你对老人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老年人心理健康如何保持?中老年心理健康感觉和知觉的认识?中老年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长寿的灵魂?老人需要帮助才能保持心理健康?等有关老人心理健康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心理健康保持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老年心理健康 中老年必须重视心理保健

全文共 3173 字

+ 加入清单

一、中老年心理保健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加深,市场经济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激烈竞争加重了人,的心理压力。社会发展趋势表面,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饥荒、地震、病菌、癌症,而是比自然灾害更加危险的自身心理问题,如孤僻、易怒、轻率、自卑、压抑、困惑、性变态、赌博、吸毒、迷信、自杀等。心理科学统计,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有8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人格缺陷和习惯性不良行为。

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态,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是现代人必须面对的人生及社会问题。而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都处于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中,各行各业,各种类型和各种情景中的各种人群的心理都需要保健。

中老人发育成熟,经验丰富,是社会中流砥柱,但由于工作负担繁重,且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教育子女,故多不堪重负。医学界称中老年为“危险期”年龄阶段。

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疾病发病率较高,心理压力极大,因此进行中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有很重要的意义。

“年过花甲”即称老年人。老年期是一个较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的心理机能衰退,疾病增加,心理功能也随之出现老化的趋势。因此,讲究老年人的心理保健,使其葆有高水平全面的健康,以安享晚年,是已面临老龄问题的中国社会应重视的一大要务。

人们已经认识到,充分挖掘和利用自己的潜能是创造人生,享受人生,提高生命价值的重要条件。心理因素不仅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还关系到人生的挫败。

心理疾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敌人之一。为了提高科学水平并普及心理学知识,需要改变人们传统的健康观念,接受和理解生物学模式。

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自觉地提高并增强心理保健意识,针对中老年进行心理保健。

二、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

1、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

财富、地位、健康,是每一个人希望拥有的,可是人们往往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追求财富和地位上,却忽略了自己的健康。殊不知如果你没有了健康,即使拥有了财富和地位,那又有什么价值呢!

当问到广大民众和社区老百姓对健康的认识时,他们往往脱口而出:“没伤没病,能吃能睡,就是健康。”人们关注的是人体机能的正常,忽略了心理健康,这反映出我国广大民众生活水平仍处于较低层面。

其实,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和变化的。世界卫生组织章程(1946年)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睡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健康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

2、健康的标准

(1)身体全部发育正常,功能健全,没有疾病。

(2)体质坚强,对疾病有一定的抵抗力,并能吃苦耐劳。

(3)经历充沛,头脑清醒,全神贯注,工作和学习都能保持较高的效率。

(4)意志坚强,情绪正常,精神愉快。

(5)适应社会生活,并能对缓解施以主动影响。

人人都希望健康,健康总是与家庭幸福,二是事业有成。但是,幸福和事业没有健康做基础,就无从谈起。

大家都知道,国际有个标准,寿命等于成熟前5-7倍者为长寿。这就是说人的寿命应该是100岁-175岁。但是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年龄。

从目前我们现在的条件和观点看,主要原因是,不重视保健,人的寿命终结大多数是病死,很少是老死。其实,应该绝大数人是老死二少数人是病死。我们的邻国日本,他们的平均寿命84岁左右,女性是87.6岁。

日本为什么能达到这个年龄?日本的先进经验是以社区为单位,每个月讲一次保健课,如果没有来听课就必须补课。正因为有保健的观念意识,才有科学的自我调整。现在我们常错误的认为人生在世顾忌那么多干什么,玩得潇洒,吃的愉快,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品位。这是大错特错!没有健康意识就会死于无知。

健康是指人既是一个生物性的个体,也是一个社会性的个体,人的健康不仅受生理因素制约,也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6年成立时在宪章中对健康的含义作了科学界定: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效能和动态的相对平衡。

三、心理与生理的健康保健

尽管早在20世纪联合国卫生组织就把健康定义为躯体和心理健康,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还知识把健康视为身体健康,因此也只把保健视为身体保健,而把心理保健附属于其中。

近年来,人们才对心理保健有了一定的认识,不再把心理保健附属与生理保健,而将二者区分开。生理保健是维护和促进人们有机体的完善,主要采取医学、体育锻炼等方法促进人的肌肉、骨骼、内脏、神经等有机体的各组成部分的状态更加完好,功能更加完美。心理保健是维护和促进人的心理的完善,主要采取心理学的方法,促进人知、情、意的能力的发展和三者关系的统一完善,以形成完美人格。因此,心理保健和生理保健在内涵、对象、范围、方法和目的上有明显的区别。

1、生理是心理的基础

现代科学证明神经系统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活动最主要的器官;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在客观现实的影响下,通过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活动而实现。

除了神经系统直接参与调节人们的心理活动外,内分泌系统也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很大关系。神经对人体活动的调节是通过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来实现的。其特点是作用快而精确,范围比较局限。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是通过液体进行的,一些内分泌腺分泌各种激素释放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其特点是:作用是弥散性的,范围较广,作用时间较慢但持久。

两种系统是互相联系的,内分泌腺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而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人体主要的分泌腺有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脑腺、胰岛、肾上腺和性腺。

这些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影响到人体的生理活动水平,进而影响心理活动。

植物神经系统也叫主神经系统,从脑与脊髓出发,广泛地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主管内脏、血管和腺体的活动。植物性神经又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它们的作用是互相抵抗的,它们的活动直接与情绪活动相关。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下层中枢在下丘脑,它一般不受人的意志的控制。但经过一定的训练,如生物反馈训练,人也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内脏、血管和脉搏的活动。

2、心理保健和生理保健相互影响、促进

由于生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多余生理保健直接影响着心理保健。

第一、作为心理过程的第一环节,感、知、觉的器官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刺激信息的接收、输入。

第二,神经系统作为心理活动的调节器,它的健康与否及健康水平的高低更是对心理活动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第三,内分泌系统和植物神经与神经系统密切相连,它们的功能直接影响着神经系统功能,间接影响着心理活动,它们的健康水平也与心理活动能力相关。

第四,机体的免疫系统是人的心理健康的三大系统之一,免疫系统的确实与否以及功能状态,指甲影响着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抵抗能力、心理康复能力。

可见,生理保健对心理保健的影响是重大而直接的,审理保健使机体健康,为心理保健提供了物质基础。

心理保健对生理保健也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如上所述,人的神经系统与器官、内脏、内分泌、植物神经密切相连,心理保健通过神经系统作用与人的有机体,可以促进机体的健康发展。

第一,健康的心理会知道人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机体的活动更加符合规律,整体的促进生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第二,健康的心态会促使机体的内分泌这个那个车、激素水平正常,兴奋和抑制协调平衡,使肌电、皮电、心率、呼吸更适宜,有利于生理健康的发展。

第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感知力、心理抵抗力、心理耐受力和心理康复力,从而提高了应付急性心理刺激和慢性心理刺激的能力,避免应激不良对机体的伤害。

第四,心身疾病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以躯体症状为表现的一种疾病,这类疾病的治疗主要因通过心理治疗。

总之,心理保健对生理保健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这一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现在幼儿心理健康成为社会家庭及学校备受关注的焦点,今天就来跟大家说一说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同时小编还希望大家多多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醒家长做好导师的责任。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教育中教养方式不恰当,现代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幼儿独立性培养。独生子女现象,造成对孩子溺爱非常普及。

2,、环境创设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的乐园,幼儿的学习乃至整个发展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

3、心理需要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如果人的合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受挫感、忧郁感和压抑感,进而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以上是总结的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这时候家长要密切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如果幼儿出现了心理问题请及时纠正或辅导。如果想了解如何做好幼儿入园准备,就来吧,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心理压力过大会导致这些疾病!

全文共 948 字

+ 加入清单

心理压力过大会导致这些疾病

慢性腹泻:压力是导致腹泻的重要原因。

眼皮跳:如果长期处理比较细致的工作,就容易出现这种问题。用眼较多的人每20分钟应观赏一下窗外景色,也可以闭目休息,症状就会消退。

内分泌失调:知识女性对事物的心理感受比较细腻,精神压力大,造成内分泌紊乱,进而出现卵巢早衰。

头痛:很多白领都患有偏头疼,其主要的根源就是由于压力过大过于紧张所导致。

好忘事:长期压力大会改变大脑神经细胞结构,损害记忆。

电脑狂暴症:在电脑发生故障后,会产生严重的焦躁不安的情绪,并将怒火发泄到电脑上的症状,在白领中大有人在。

失眠:过大的压力极有可能会引起失眠问题,并且随着压力的加重失眠也会随之加重。

抑郁症:由于工作上压力大,生活上压力大,造成失眠,抑郁症等精神类的疾病,抑郁症就是白领男人常常患有的一种精神疾病。

颈、肩部酸痛:运动少、压力沉重令肌肉紧张,血气运行差,肌肉毛细血管形成淤血所致。

眼睛疲劳:戴度数不合适的眼镜或隐形眼镜、压力太重、电脑画面与办公室亮度差别太大。

强迫症:过于追求完美、长期机械工作、压力过大令都市人强迫症发病率不断升高。

感冒:压力也会导致你的免疫系统下降,外界的一些病毒以及病菌就很容易侵入体内,从而引发呼吸道疾病。

心理压力大怎么办

1、罗列法

请你把生活中的压力罗列出来,一、二、三、四,你一旦写出来以后,就会惊人地发现,只要你“个个击破”,这些所谓的压力,便可以逐渐化解。

2、运用言语和想象放松

通过想象,训练思维“游逛”,如“蓝天白云下,我坐在平坦绿茵的草地上”,“我舒适地泡在浴缸里,听着优美的轻音乐”。在短时间内放松、休息,让自己得到精神小憩,你会觉得安详、宁静与平和。

3、拥抱大树

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公园里,每天早晨都会看到不少人拥抱大树。这是他们用来减轻心理压力的一种方法。据称:拥抱大树可以释放体内的快乐激素,令人精神爽朗。

4、想哭就哭

心理学家认为,哭能有效缓解压力。他们曾经给一些成年人测量血压发现,87%的血压正常的人都有哭过,而高血压患者却大多数说从不流泪,所以说懂得情感的抒发要比埋在心里要有好处的多。

5、穿上称心的衣服

穿上一条平时心爱的旧裤子,再套一件宽松衫,你的心理压力不知不觉就会减轻。因为穿了很久的衣服会使人回忆起某一特定时空的感受,人的情绪也为之高涨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爱老人健康关注心理疾病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老人不愿意退休,原因是突然闲下来会让自己很不适应。实际上老人就像孩子一样也需要我们每天陪在身边,哄着他们,但生活的需要,很多老人就成为了空巢老人,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能在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团团圆圆的。缺少陪伴的老人往往心理上会产生疾病,下面小编就详细介绍下。下面,小编就来重点介绍一下有关关爱老人健康关注心理疾病方面的知识。

一、衰老与疾病

人老了,就会有一系列生理及心理上的退行性变化,体力和记忆力都会逐步下降。这种正常的衰老变化使老年人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并且带来一些身体不适和痛苦。尤其是高龄老人,甚至担心“死亡将至”而胡乱求医用药。在衰老的基础上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会产生烦恼、忧愁、恐惧心理。

二、精神上的创伤

老年人大多是在60岁之后就会退休,退休之后空闲时间也多了,想的事情自然也就多了。而且人老了自然也会伴随着生老病死,各种无法回避的变故,如老伴、老友去世,身体衰老、健康每况愈下等。精神创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以及疾病的疗效有重要的影响,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伤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将会有损健康。

三、环境发生一定变化

老年人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在对一些压力的抵抗能力方面也会减弱,这种状态下,自己身边的居住环境再发生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很多的老年人一时很难接受和适应,就会导致身体越来越差。有句话说的好,老小老小,越老越小。老人就是这样,越老越需要我们的关怀,就像小孩子一样,任性固执。所以我们在照顾老人的时候一定要有充分的耐心,就像小时候自己的爸爸妈妈对待自己一样哦。

如果你对老人怎样预防心理疾病?老年人的六种错误心态其实是心理疾病?爱哭是心理疾病的征兆!治疗老年人心理疾病要从自我调节开始?等有关老人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老人心理疾病预防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老年心理健康 感觉和知觉的认识

全文共 3061 字

+ 加入清单

感觉知觉认识

1、两者的属性

(1)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两者的区别如下

(1)产生的来源不同。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表现出了人的知识和主观因素的参与。

(2)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3)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调活动,对辅助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3、两者的联系

(1)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没有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的知觉。

(2)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发展。一般来说,若能对某客观事物或现象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来越丰富,越完美,那么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来越完整,越准确。

(3)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但并非是感觉简单相加之总和,它是在个体知识经验的参与下,以及个体心理特征,需要、动机、兴趣、情绪状态下等影响产生的。

感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食物的个别的属性和特性的反映,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感觉与客观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环节,它是感性认识的起点,从而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知觉是指多种感觉组合成的整体,它能够反映出对象的具有可感性的整体性结构和特性,是人们对知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各种感觉的综合。

4、认识

感觉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开始,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最简单形式。什么是感觉呢?感觉就是当前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

我们周围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有山、有水、有人烟,有花、有草、有丛林,有广阔的自然界和无数属于社会文化范畴的事物。

任何一种客观事物都有着许多属性,而事物的个别属性:鲜红的颜色,甘甜的味道,清新的香气。我们通过眼睛看到的苹果的红色;我们通过舌头而品尝到苹果的甜味;我们通过鼻腔中的嗅觉器官而闻到苹果的芳香;我们的手接触到苹果表面,便产生微凉的冷的感觉和硬而平滑的触觉。

这是,我们的主观的红色的感觉就是对客观的苹果的颜色属性的反应;我们主观关于香的气味及关于凉、硬和平滑等性质的感觉,都分别是对客观的苹果相应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致我们身体本身外表和内部的种种情况。

可见,我们的感觉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和头脑中所固有的,而则是我们感觉的源泉。

感觉的神经机制是:感觉器官中的感受细胞(感受器),接受一定刺激物的刺激,便产生一定的神经冲动。这种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递到大脑的皮层下的相应中枢和皮层的相应中枢,来自感受器的神经冲动在这里进行着分析、综合活动,以揭示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实践,我们感觉的基础上,才进一步产生对事物的整体之间的关系的反映,而获得更复杂更深入的认识。

知觉就是当前作用与我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的整体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

我们感觉到苹果的颜色、滋味、香气、平滑、硬度和温度等,看到它的大小和形状以及它的空间位置,在综合这些方面的基础上构成我们对“苹果”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我们对苹果的知觉。

所以,感觉和知觉都是当前事物作用于哦我们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反映。它们的差别在于:感觉是对事物各种别属性(如颜色、气味、温度)的反映;知觉则是对事物各种属性所构成的整体的反映。我们在知觉的时候,头脑中产生的不是事物的个别属性或部分的孤立映像,而是由各种感觉综合而成的对事物的整体关系的映像。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知觉反映事物的。除初生婴儿以外,人很少有孤立的感觉。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感知着客观事物的。

感觉和知觉有时总称为感觉(如在哲学中),有时总称为知觉或感知。实践活动的任务以及活动的内容和性质,决定着人们选择什么样的事物或事物的哪些方面作为自己感知的对象,决定着人们如何去感知哲学对象。同时,对事物的感知是否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这只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实践活动是我们感觉、知觉产生的基础,同时又是检验我们感觉、知觉真实性的唯一标准。

5、认知

感觉和知觉,同属于精神活动的认知活动,感觉和知觉都是认知活动的初级阶段。一般情况下,感觉和知觉往往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与感官,而使人对外界事物得到总体的认识。

在寒冷的冬天,当人们在汽车站候车时间过长时,常常会有人说:“哦!我的脚冻得没有感觉了。”可见,人们对“感觉”这一现象并不生疏。正常人体上分布着神经,神经支配着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

于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很感觉神经把外界的声、光、味、冷、热等传到大脑,这就叫感觉。精神正常的人由于某种原因,是某个人感觉器官或传导感觉的神经受到损伤,就会出现各种感觉障碍。

如视神经有病变会影响视力,称为视力障碍;听神经受损出现耳聋,称为听力障碍。这些都属于感觉障碍,但都不属于精神范畴。精神医学中的感觉障碍,是指在感觉神经和感觉器官都没有病变的情况下,病人却出现各种感觉异常。

最常见的症状有感觉增强,指的是病人对外界轻微的刺激,产生不适应及难以忍受的疼痛。这种现象属于感受性增强,也叫感觉过敏;还有病人的针刺皮肤而不感到疼痛,称为感觉降低、减退的等,都属于感觉障碍。

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时即可产生知觉障碍。通常情况下,知觉障碍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错觉,这是一种歪曲的知觉,即把实际存在的事物歪曲与实际完全不符合的另一事物。

错觉可见于精神正常的人,处于迫切期待或极为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即可产生的错觉。诸如“草木皆兵”、“杯弓蛇影”;深夜单身走在狂野心情紧张时,把小树看成人;在约定地点等待情人会面时,把对面走来不相识者看做是自己迫切等待的情人等等,都是典型的错觉范例。错觉可见于正常人或精神病患者。

其区别在于正常人的错觉是一过性的,通过现实是可以纠正的;而精神病患者的错觉则是持续的,通过现实也不能纠正的。

知觉障碍的另一种表现是幻觉。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这种虚幻的知觉形象产生的当时,并不存在相应的刺激物。诸如根本没有声音存在,病人却听到谩骂声;凭空看到可怕的人头、动物等。

根据幻觉所出现的感官(感知器官)的不同,幻觉可分为听幻觉、视幻觉、嗅幻觉、味幻觉与触幻觉等,临床上常称为幻听、幻视、幻嗅等。幻觉又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两大类。

真性幻觉的特点是任何一种幻觉对病人来说,都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而使病人直接感受到的,而且病人感受到的环境形象逼真。如幻听,病人所听到的骂自己的声音内容具体、清晰。

因此,病人对幻觉坚信不疑,并可出现幻觉支配而伤人、自悲和毁坏等异常行为。而假性幻觉的特点是是不通过病人的感觉器官而存在与病人人体内。如病人感到脑子里有鬼神,闭着眼也能看得清;听到脑子里说话,捂上耳朵也能听到等,这些,都是出现在病人体内的虚幻的知觉。知觉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精神分裂症的病人的知觉障碍内容丰富,表现多种多样,大多荒谬离奇,不可思议,具体表现为大量丰富的真性或假性幻觉。

最常见的是出现于听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听幻觉,即幻听;其次是幻视、幻嗅、幻味和幻触等。因为病人对自己内容荒谬的幻觉坚信不移,常受幻觉症状的支配做出越轨的、病态的行为。

可见,感觉和知觉是一个人正常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呢

全文共 678 字

+ 加入清单

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所谓心脑血管疾病简单来说,就是脑部动脉或者是颈部动脉已经出现了病变的情况,从而导致人的头颅内的血液循环出现障碍,最终引发损伤问题。通常在生活中心脑血管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影响是比较大的,而我们也需要及时找到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像家族遗传史。目前家族遗传史是比较常见的,而这种疾病跟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脏病的发病概率有很大的联系。如果说在家族中有遗传史的人,那么我们就需要及时的去医院检查,必要的时候进行提前干预。

所谓的糖尿病就是指人体内的糖类代谢物质已经发生紊乱的情况,导致人体内的血糖大幅度的升高。人们一旦血糖升高之后,就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类的疾病。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根据医嘱,严格控制血糖。如果血糖难以控制的话,需要使用胰岛素来进行治疗,避免血糖升高引发众多症状。

如果人们长时间的抽烟喝酒,通常也会导致心脑血管类疾病的产生。之所以这样主要是香烟当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心脑血管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人们在生活中长时间大量的酗酒,也可能会导致心脑血管产生不可逆的伤害。因此我们需要做到戒烟戒酒,这样对身体的帮助是特别好的。

心脑血管类的疾病有可能跟肥胖以及高血脂有很大的联系,首先高血脂会引发动脉硬化,动脉硬化之后就会导致人的血管出现堵塞的情况,从而使人的大脑产生血液供应不足,最终引发心脑血管类的疾病。另外有些人身体特别的肥胖,也容易出现脑部供氧不足,最终引发心脑血管类疾病的产生。

由此可见,引发心脑血管类疾病可能有多方面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在生活中我们要尽量的避免。另外日常生活当中也需要注意饮食和运动来有效的促进血液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注猫咪心理疾病和健康

全文共 1318 字

+ 加入清单

猫咪

有时候一个人在心理上所受到的伤害往往比身体上更难治愈,其实猫咪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关注猫咪的衣食住行,而忽略了猫咪的心理健康,最常见的就是主人冷淡猫咪,很大程度上猫咪会认为自己失宠了,从而心情郁闷导致心理疾病,这需要我们注意。

一、猫咪心理疾病有哪些

1、失宠焦虑症

成年猫咪多有强烈“地盘意识“,会因有外来生物的入侵而感到压力,异常行为的发生称为她失宠焦虑症的宣泄方式。敏感猫咪会产生”主人不爱我了““我在家没有地位了”“我是不是快被赶走了“的想法,被遗弃感时刻迸发。强势猫咪会拳脚相向,心灵脆弱的猫咪会躲在角落伤心。变得憔悴、掉毛、不明原因呕吐,性情大变,治疗方法:添加新成员,要在猫咪三岁以内,磨合期约为2~3周,主人切勿将注意力和关爱全倾注给新成员,“土霸王“更需要你的关爱。

2、环境不适症

猫咪是非常恋旧的动物,喜欢稳定的环境,环境一旦发生改变,精神状态也会发生改变。生理上会表现为不明原因呕吐或掉毛或不吃东西,甚至做出些奇怪的动作来排遣紧张与不安。不停重复舔身体某一部位是心理强迫症的表现。治疗方法:让猫咪适当休息,加以调整,并尽量在新环境中用它惯用的玩具、食具、厕所。

3、声音恐惧症

猫咪可听到的声频在30~45千赫之间,人只有17~20千赫,猫咪能够听到人类听不到的声音。猫对一些人类习以为常的声音,如巨大声响产生恐惧。

猫咪

二、如何让猫咪心理达到健康

1、猫咪通过磨爪来交流,从中也可以保养她们的爪子,因此,在爱猫生活环境中,准备至少一个爬架和附近的一点空间给猫咪。并且训练猫咪学会使用爬架。如果猫咪没有学会使用爬架,她会自己去找房间里的其他替代物。

2、养在室内的猫咪,她们不用为寻找食物而奔忙,这会导致猫咪生活无聊和肥胖。主人应该训练猫咪表扬一些小杂技,并给予美食小奖励。把奖励抛出去,让你的猫咪追逐它。也可以考虑将少部分食物放置在其他地点,让猫咪自己寻味去找。

3、创造一些垂直的空间,可以令你的猫咪更快乐。猫咪喜欢跳到高处,俯视下面。同时跳跃也可以使猫咪保持活跃。一个高高的栖木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如果两个或者更多的猫咪生活在一个较小的空间里,爬架和栖木可以给猫咪们提供更多的空间,减小由于有限空间带来的压力。

4、猫沙盆的放置位置和卫生情况对猫咪心理影响也特别大。猫咪随地排泄问题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猫沙盆的位置和卫生不合猫意。很多猫行为专家都推荐猫咪都有自己的猫沙盆。

5、虽然随着猫咪年龄增长,猫咪变得不是那么爱玩了,但是游戏仍旧是保持猫咪心理健康的一大方法。许多猫咪可以自己和玩具玩,但是和主人互动的游戏对猫咪心理健康至关重要。通过游戏中的突袭,追捕和咬的行为可以除去无聊还可以锻炼身体。不要对看起来对玩没有兴趣的猫猫放弃游戏,主人可以慢慢找到令她感兴趣的玩具(羽毛或者激光笔什么的)和猫咪一起玩。

6、为了使你的猫咪保持愉快,可以在窗外设置一个小鸟喂食器,猫咪可以透过玻璃观察小鸟。也可以在家里放个小型水族馆。这些举措,都可以为渴望打猎的猫咪们很多刺激。

其实猫咪就像孩子一样需要我们的照顾,猫咪的心理疾病多大部分是因为主人的疏忽所导致,所以主人的陪伴和喜欢是所有宠物所需要的,希望大家多多陪陪你的宠物,它们活的并不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导致夫妻性心理疲劳因素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夫妻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有可能出现“审美疲劳”,也就是常说的性疲劳。

导致性疲劳原因:

1.由生活疲劳引起的性心理疲劳

日常生活中引起性疲劳的原因有如下四种:生活负担;性爱单调或单一,没有新意;丈夫忽视了性爱在爱情中所占的比重,过多关注事业或对交际感兴趣,没有给予家庭和妻子更多的关注,造成夫妻关系疏远,夫妻感情交流和沟通也随之减少或中断,由此导致妻子性厌倦;心理过度压抑。

2.由性期待引起的性心理疲劳

很多女性的性疲劳是由性期待心理引起的性饥饿导致的。当丈夫不能满足其性要求时,她们往往表现为失眠/不安/易激怒/好发脾气或抑郁,如果此类现象经常发生就会导致性心理疲劳,最终影响夫妻感情。

3.由性病恐惧引起的性心理疲劳

作为女性,性恐惧心理比男性更突出,其表现常有两种:一种害怕自己得的不干净的病影响名誉,二是害怕患性病影响身心健康。

毋庸讳言,随着性病的流行和蔓延,女性性恐惧心理日益显着。作为丈夫,除了要关心/爱护/体贴妻子外,应尽量减少妻子的体力和心理疲劳,给妻子留下性爱精力,避免妻子出现性疲劳,同时应自尊自爱,杜绝性乱。

4.有嫉妒引起的性心理疲劳

“爱有多深,恨有多种”便是指此而言,这种心理产生是由人类性爱的专一性或者说自私性决定的。由于受“男女援受不亲”的封建思想影响,在一部分女性看来男女之间接触频繁就是一种越轨行为,于是便产生的嫉妒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她们便常常用敲山震虎或指桑骂槐的方式表现出来,久而久之就可能因性嫉妒而引发心理疲劳,影响夫妻感情。

5.有性无能导致的性心理疲劳

这是指夫妻性生活不和谐导致的性心理疲劳。性无能的一方在通过药物治疗改善自己的性能力的同时,又不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性能力上,而从精神方面给予妻子补偿,或许也能在性和感情生活两个方面收到好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心理疾病自我治疗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全文共 2056 字

+ 加入清单

居住在城市里面的人有很多都被心理疾病所困扰。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压力大,导致焦虑、抑郁等等各种负面情绪。只有通过心理疾病自我治疗才能改善悲观的情绪。到底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呢?

心理疾病自我治疗

积极的自我暗示

法国大作家大仲马说过:“人生是一串由无数的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总是笑着念完这串念珠”,当自己有焦虑情绪时,给自己以强有力的自我暗示,如“我能行”、“我一定能够成功”、“我看好我自己”等。积极地自我暗示,可以增加自信,克服焦虑。

适量的运动

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消除一些导致焦虑的化学物质,使精神放松,心情愉悦。当你感到焦虑时,索性什么都不要去想,去跑跑步、打打球或者游泳等,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有效的缓解了焦虑的情绪,使你有更充沛的精力去做下面的事。

做最感兴趣的事情

人们在做自己感兴趣事情的时候,都会全身心的投入,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当你面临焦虑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如唱歌、听音乐、看电视、打篮球等等,当你做完这些事情的时候,你的烦恼焦虑早就无影无踪了。

情感宣泄

情感宣泄是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手段。你可以把你的紧张、焦虑讲给亲人或朋友,让自己的内心得到调整;或者找一个适宜的地方,放声大哭或大笑,以宣泄自己内心的忧郁。

女性最常见的五种心理疾病

1、焦虑症

焦虑症是在家庭生活或工作中受挫折,亲人病故,人际关系冲突等较强的心理因素刺激下发病。

患者异常的心理表现是:心情沉重,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别人在危害自己,常常预感到最坏的事情将要发生,出现莫明其妙的大祸临头感,而经常心烦意乱,坐立不安。

同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躯体症状。如手指麻木,四肢发凉,胸部有压迫感,食欲不振,胃部烧灼感等。

2、忧郁症

任何人都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被这个病缠上。忧郁症的并发,通常都是几个生理和环境因素相互配合影响所造成的。除了心理和环境压力以外,忧郁症患者也因为脑神经传导物质血清素不足,而陷入沮丧情绪当中。

过去,心理病对社会或个人所造成负担和压力常常被忽视。但目前,心理疾病,包括忧郁症,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全球社会。如果人们仍然不愿意面对、正视忧郁症所能够造成的破坏,那么这个病症将更容易有机可乘,侵蚀无助的患者,把他们推向深渊。

3、癔病

癔病也称歇斯底里,大多由强烈的精神刺激,心理受到伤害导致大脑失调,呈现出心理变态。患有癔病的妇女表现出意识模糊,阵发哭笑,胡言乱语。反应强烈时,抓自己的头发,撕咬衣物,说唱谩骂,打滚,撞墙,无所顾忌。

患者还不同程度地出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如突然四肢抽动或全身挺直、失明、耳聋、失语等。此病患者大多数是壮年妇女,以农村妇女居多。

4、更年期综合症

女性的更年期又称绝经期,指最后月经来潮前后的一段时间。人的一生要经历两次性激素的波动,第一次波动是性激素的“涨潮”,它使人从稚童进入了青春期;第二次波动是性激素的“退潮”,它使人从壮年转入更年期。

5、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因长期过度紧张,思想负担重等负性情绪以及极度疲劳引起的大脑高级神经系统失调的一种疾病。

神经衰弱的异常心理表现是:经常头痛、头晕、烦躁、既易兴奋又易疲劳,夜间难于入睡,精神萎靡,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衰退,情绪激动等。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

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五、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结语:人的一生是充满挫折和挑战的,所以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你感觉生活的特别压抑和苦闷,那么一定要及时的放松自己的情绪,学会让自己释怀!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美好和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进入老年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他会经历退休、家庭、身体各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影响老人身心健康。下面的小编,带大家具体了解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1、角色转变

这是老人离退休后产生的心理不适症状之一。不过据调查,各个职业人群的退休心理并不一样。工人退休前后心理变化并不大,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还可以得到退休金和公费医疗,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结交朋友、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心理比较满足。而退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却大不同,他们退休前基本都以工作为生活,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而退休后,每天面对着家庭琐事,这种生活上的转变,让他们无法适应。

2、经济状况

在中国,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低于在职收入,生活和健康得不到基本保障。子女虽负责生活费,但子女也存在经济压力。老人没有经济能力,感到自卑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3、家庭环境

退休后老人从工作转向家庭,家庭成为老年人重要的精神依托。然而亲友亡故、夫妻不和、婆媳不和等影响,容易使老人诱发心理疾病。

4、身体老化

有的老人在退休后,有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希望老有所为,可是身体各方面发生了变化,如思维、记忆等,使老人产生焦虑,易引发心理问题。

子女莫忽视老年人的感受,要时刻给予老年人呵护和温暖,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想了解更多的老人心理健康小知识,请关注,让你知道更多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老人情绪不好容易导致心理不健康吗

全文共 482 字

+ 加入清单

老人情绪不好容易导致心理健康吗?研究表示,如果老人精神过度紧张、情绪过于激动,或长期处于苦闷、焦虑、悲观、恐怖、绝望等不良情绪之中,不仅容易诱发高血压或冠心病等身心疾病,使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发生脑血管病、心肌梗塞、高血压危象等意外,还会导致心理不健康,诱发心理疾病。

老年人心理健康决定着他们的身体健康,积极的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则对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对老年人来说,抑郁、烦恼、发怒等消极情绪往往是引起或激发某些疾病的心理因素。一个心理健康的老年人很少患有身体疾病,相反,如果老人的心理不健康也自然会引起各种疾病缠身,而情绪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身体变化,老年人要想保持健康的身体就要尊从“笑一笑十年少”的原则,让自己愉快的度过晚年美好时光。

老人想要保持积极的情绪,可做一些力所能及、自己擅长而又不很紧张的工作,使精神有所寄托,人生价值得以体现。劳动,包括脑力劳动,能锻炼神经系统,而游手好闲对神经系统有害。一些健康有趣的爱好,如书法、绘画、摄影、集邮、钓鱼等,都能使人做老有所乐。更多老人心理健康小知识,请关注,小编带你了解如何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老年人心理问题会导致亚健康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老年人心理疾病在不断上升,老年人的心理也会亚健康。有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患各类心理疾病的人数已从3年前的8%升至现在的19.9%,而其中尤以患神经官能性恐惧症、忧郁症和综合焦虑症居多。那么,你对老年人心理问题导致亚健康了解吗?下面,小编来分享一些与之有关的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据介绍,老年人出现心理失常、心病缠身等心理亚健康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一些老年人喜欢没病找病,“对号入座”,结果使本已比较脆弱的心理更加脆弱,导致忧郁症的出现。

二是各类纷繁复杂的家庭矛盾成为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导火线”,由此而感发严重的官能性恐惧症。

三是不少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回家后,无所事事,闲得无聊,于是整日心事重重,而一旦遇到一些不如意的生活小事后,心理疾病便“一触即发”。

如果你对如何调整老人心态?如何关爱丧偶老人心理健康?关心老人由心开始!教你如何应对老人的心理问题!等有关老人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老人心态调节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